- 發(fā)布人:qzjy
- 時間:2011-11-06
- 點擊:5524
- 來源:[db:來源]
?????
讀《重新認識你自己》后記
翻完第一遍,很迷惑,如很多人的讀后感:天資愚鈍、無慧根。每個字都認識,句子也能讀通順,但其中的思想無法了悟。也許是演講稿整理成書,總覺得語句的邏輯性不夠,也或者是作者的思想與我們迥異。
再讀第二遍,開始不斷地問自己,似乎作者能讀懂讀者的生活。那些形形色色的困惑的確就是我們的人生,關于人際關系、工作、時間、愛……我們也總在困擾中掙扎前進,包括我們?nèi)プx書,去尋求解決的方法,也是一種與生活抗爭的形式。我們總想著逃離生活,遙想美好的過去,或是憧憬未來,卻從未意識到這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在當下。
?
?
?
??????????????????????????????????
我們不愿意生活充滿痛苦,總想著愉悅地棲息在大地上,但總是得不到成全。一朵花、一只寵物貓能帶來的愉悅,勝過與人交往帶來的愉悅。我們精心地照料著一棵植物,它不經(jīng)意間開花帶來的快樂,與學生的成長一般。但是我們在學生身上還會挑出很多的不是,我們并不會去苛責一棵植物,為什么呢?我們還缺少愛,或者說我們根本就不懂得怎樣去愛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也許我們還沒學會怎樣去愛身邊的人、事以及自己。
?
?
讀《重新認識你自己》
??? 《重新認識你自己》是印度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他被稱為比泰戈爾、紀伯倫更偉大的心靈導師,在西方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和至樂的境界。
我們把作者當做人生導師,帶著崇敬的心去拜讀他的著作。但此書開篇第一章卻潑了你一生涼水,“你不能依賴任何人,事實上并沒有向?qū)?,沒有老師,也沒有權(quán)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關系----除此以外,一無所恃?!蔽覀兛偢械阶约汉芸仗撃w淺,因為我們其實活在別人言論中,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作者告訴我們要了解真理,必須學會如何去觀察生活中的真相。
怎樣形成覺察力?“只有先具備了關懷之心才能全神貫注?!敝挥袕男牡壮霭l(fā)迫切地想了解一件事物,才會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覺察它,你肯定在生活中有這類的體驗吧!怎樣檢驗你是否全神貫注?作者一語中的“以全副心神與某物相應,事后你不會有太多的記憶?”。的確是,運動會4×100米接力比賽后,同事說我跑的只比某某慢一點點,但是我全然不知,唯一能記起的是最后交棒時放慢速度。當我們只活在當下一刻,就能專注就無雜念就能心靜。
當然“活在當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總是在怕很多。“怕失去工作,怕衣食金錢匱乏,怕鄰居或大眾對你的評語,怕成就不夠大……”。這就是“眾多”恐懼,但是作者告訴我們“恐懼只有一種,我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它罷了?!蹦阋欢ㄓ羞^這樣的體驗,也一定想擺脫這種不愉快的體驗。當然如果你樂在其中,就像有人喜歡看鬼片尋求感官刺激,就另當別論了。(其實那也只是逃離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而已,并不是真的快樂體驗?。┐藭嬖V你一個方法:認清你自己就是恐懼,和恐懼無二區(qū)別,自然會停止所有的斗爭,然后恐懼就完全止息下來。呵呵,怕的不是公開課效果不好,你只是認識到自己能力不夠,害怕也不會瞬時提高教學能力,這樣想就不會害怕結(jié)果了。清楚地認識自己,也非易事。
所以我們要學會關照生命,既不接受自我,也不排斥自我。好好整理這些垃圾:記憶、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騷,死于昨日的種種,才可能獨處,認識你自己。
?
?
正? 確? 的? 教? 育
?????????? ——讀《一生的學習》
??? 傳統(tǒng)的教育,使獨立思考變得極端困難。附和隨從導致了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么要異于眾人,或是反抗環(huán)境并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zhì)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nèi)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受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fā)創(chuàng)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
無知的人并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quán)威,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于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怎樣認同身份?我們怎樣是評價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否會認為某學生品行不良、資質(zhì)愚鈍……這么一段話不易于當頭棒喝,“我們是何許人,竟能決定‵人ˊ應該如何?我們有何權(quán)利,能夠決定將‵人ˊ按照某種特定模式——這個特定模式乃是從某本書上學來,或是受我們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懼所規(guī)限——而加以塑造。”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依賴種種意識形態(tài)、學說或信仰;為了各種理由接受了各種形式的紀律且加以實行;以獎賞引誘學生,或以懲罰威嚇學生,使其心智卑屈、麻木……真正的教育者應該是體驗著人生,因而從事于教育的人。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應該是“幫助個人,使其成熟、自由,綻放于愛與善良之中”,應該是“鼓勵孩子對他人尊重體諒,而無需任何的誘餌或威嚇”。教育者應創(chuàng)造出正確的環(huán)境和智慧的培養(yǎng),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后,能以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問題;學校應該幫助孩子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和職責,而不僅以事實和技術(shù)知識填塞內(nèi)心,因為一旦知識和技術(shù)被作為成功與控制的手段而加以崇拜,世上便會有無情的競爭和對立;更不能教導孩子崇拜成功,因為成功的欲望滋生了對失敗的恐懼。學校應該是一片沃土,使學生毫無恐懼,快樂而完整地生長于其間。
正確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實的兒童,而不是要求他們成為我們認為他“應該如何”。一名教育者,必須警覺、小心、自覺。
?
?
??????????????????????????????????張步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