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9hhlv"><menuitem id="9hhlv"></menuitem></b>

    讀《孔雀東南飛》——文學(xué)價值淺析
    • 發(fā)布人:qzjy
    • 時間:2011-11-04
    • 點擊:4405
    • 來源:[db:來源]

    鄭東陽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漢樂府民歌,被譽為長詩之圣。沈舊愚稱之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全詩357句,1785字。它產(chǎn)生于漢朝末年,原為民間歌曲,可能經(jīng)過后代文人的加工潤色,在民間流傳了三百多年,最后編輯在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中,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在長期的流傳中,人們又常以首句為題,故又名《孔雀東南飛》。這首樂府詩與北朝的《木蘭詩》(或名《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它取材于東漢獻(xiàn)帝年間發(fā)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zhèn)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發(fā)生地。古鎮(zhèn)小吏港,歷史上曾名焦吏港、曉市港、小市港,現(xiàn)小市鎮(zhèn),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小吏港鎮(zhèn)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古時、通用,花山即華山。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劉合葬墓,當(dāng)?shù)厝罕姺Q為孔雀墳。三十年代初期,墓前還曾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jié)和臘月都有大批群眾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安慶市懷寧縣人民政府對此墓進(jìn)行了修繕,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

    詩前有序文: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這是一曲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來,是由于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jié)果。事實上,焦母、劉兄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因為焦母、劉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妹妹。這從劉、焦死后,兩家求合葬這樣后悔不及的舉動可以看出。——盡管這是他們對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愛情的晚到的認(rèn)可與祝福。他們主觀上的出發(fā)點雖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維護(hù)自己親人的終身幸福與自己的利益統(tǒng)一起來的愿望。焦母劉兄是要在自己與焦仲卿、劉蘭芝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塊平衡的綠地而共處。然而,他們沒有成功。這里,問題的深刻性在于:劉蘭芝、焦仲卿畢竟是直接通過他們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劉兄同時又成了封建禮教的幫兇。這種不以個別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dāng)時封建制度罪惡本質(zhì)的必然反映。劉焦之死在當(dāng)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者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hù)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造反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dāng)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劉蘭芝從小就開始學(xué)習(xí)各種技藝,真的可以說是多才多藝,從她嫁入焦家以后,更是勤侍婆婆,忙于家事,不敢有所懈怠,這樣的媳婦被譴!可以說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古代休妻,講究七出,又稱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者去;多言去;盜竊去。即使是對照這幾條,其實也找不出劉蘭芝的大錯,她的被休,僅僅是因為婆婆對她看不順眼,早就想把她趕出家門,所以處處為難刁難她。而婆婆對她看不順眼的原因是因為兩人的婚姻門不當(dāng)戶不對,這些從劉蘭芝的話語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以及焦母的汝是大家子,仕宦于抬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中就可以看出來了。在魏晉時期,婚姻一般來說是家族和家庭之間聯(lián)合的工具,反倒是結(jié)婚的雙方?jīng)]有說話的權(quán)力,任由家里做主。所以這樣的一樁門不當(dāng)戶不對的婚姻被焦母所反對也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只是覺得在這樣的一種制度下,劉焦在父母做主婚姻當(dāng)中能夠相親相愛,已經(jīng)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樁美滿的婚姻了,結(jié)婚雖說是由家里做主,但兩人由陌生人發(fā)展到有情人,也是難能可貴的了?;橐霰緛硎莾蓚€人之間的事情,一旦摻雜進(jìn)太多的外來因素,也就變得非常脆弱了。所以在焦母的干涉下,即使不情愿,劉蘭芝也不得不離開焦家。?

    說到劉蘭芝,我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焦仲卿了,他對劉蘭芝的真情是有目共睹的,從向母親苦苦求情,到以為劉蘭芝變心時的惡語相向,以及最后的殉情。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一片真情實意。但我們在感動的同時其實也有些遺憾,總覺得焦仲卿的抗?fàn)幨擒浫醯?,不夠堅決。假如他能夠再堅決一些,自己做主堅決不讓母親譴劉蘭芝,態(tài)度再強(qiáng)硬些,也許母親也會讓步,畢竟孤兒寡母的相依為命,做母親總是最疼兒子,決不會讓兒子為難的。但遺憾的是,在焦仲卿的身上,封建的愚孝思想已經(jīng)是根深蒂固了,母親的命令,即使是錯的,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得不服從。他雖求情了,但當(dāng)母親捶床大怒時,焦仲卿能做的就只有諾諾而退了回來。假如焦仲卿能夠多抽些時間出來陪妻子和母親,緩和化解妻子和母親的矛盾,也許母親對妻子的態(tài)度就沒有那么僵了。但這只是假如,男子漢大丈夫,要以事業(yè)為重,不能沉迷于溫柔鄉(xiāng)之中。娶了妻子回來了,但焦仲卿卻在官府里忙碌著,以至劉蘭芝賤妾留空房,相見日常稀,雞鳴入機(jī)織,夜夜不得息沒有了焦仲卿這個潤滑劑,盡管劉蘭芝處處退讓,矛盾在焦母的故意挑唆下,依舊在不斷升級。最終讓劉蘭芝覺得自己不能忍耐下去了,照這樣的情形下去,被休是肯定的了,與其被休回家,還不如自請回家,這樣還可以保持自己的一絲尊嚴(yán)。所以面對婚姻的悲劇,我們只能是說,焦仲卿是在努力了,但他在工作為重的時候,卻忽視了妻子,連妻子回家時還說,要趕著到衙門去,以后再去接你回來。他的這種態(tài)度,最終導(dǎo)致了劉蘭芝的再嫁及殉情,試想如果他和劉蘭芝家里做好溝通,相信家里也會理解的,那么劉蘭芝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也不會有那個悲劇的結(jié)局了。努力了,卻沒有盡全力,連自殺的勇氣都有,卻沒有勇氣去進(jìn)行堅決的斗爭。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七去”中的第一條?!抖Y記》中還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么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復(fù)辯解的是他們并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guī)范。他們的認(rèn)識不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劉蘭芝、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hù)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dāng)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qiáng)者,而劉蘭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們并不是處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時期,而是處于中國地主階級還有著遠(yuǎn)大前途,封建制度正處上升時期的東漢末年。劉蘭芝、焦仲卿的抗?fàn)幹皇且环N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xiàn)的產(chǎn)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zhì)的控訴。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轉(zhuǎn)移或否定實踐意義上的客觀作用。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么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著,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yún)s不復(fù)存在了。而死,卻表現(xiàn)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fàn)帲蠚v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贏得后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后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所以,劉、焦之死,已沖破個別人、個別家庭的狹小范圍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義,揭出了極其普遍的社會問題?!犊兹笘|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于: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孔雀東南飛》結(jié)構(gòu)完整、緊湊、細(xì)密。其情節(jié)的組織,采取雙線交替推進(jìn)的方式。其中,一條線索由劉蘭芝、焦夫 焦母劉兄之間展開。這是一場迫害與反迫害的斗爭。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沖突,刻畫了焦母的專橫和仲卿的軟弱。蘭芝辭婆一段,是第二次沖突,反映了焦母的無情和蘭芝的斗爭。蘭芝拒婚,是第三次沖突,在蘭芝與其兄之間展開,突出了蘭芝寶貴不能淫的堅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別母一段,寫出了阿母的頑固與仲卿的守約。這四次沖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雙雙殉情。特別是主角蘭芝,她的堅決抗?fàn)?,影響與決定了仲卿的態(tài)度與斗爭。

    蘭芝與仲卿的感情糾葛是在上述矛盾沖突的基礎(chǔ)上展開的。第一段蘭芝的訴苦,表現(xiàn)了她對仲卿的信賴,也交代了矛盾沖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的話別,反映了仲卿的不舍、蘭芝的溫情。第二次沖突蘭芝辭婆后,仲卿的送別,充分抒寫了他們夫婦之間的真摯感情。第三次沖突蘭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懟,蘭芝的表白,他們之間的訣別,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由此可見,上述兩條線索,有主有從,互為因果,交替發(fā)展,完整緊湊地完成了故事的敘述、人物命運的交代。

    此詩在結(jié)構(gòu)上的細(xì)密還表現(xiàn)在呼應(yīng)映襯上?!恫奢奶霉旁娺x》曾指出:凡長篇不可不頻頻照應(yīng),不則散漫。篇中如十三織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葦云云及雞鳴之于牛馬嘶,前后兩默無聲,皆是照應(yīng)法。然用之渾然,初無形跡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詩中在不同場合中兩次出現(xiàn)的蒲葦磐石的比喻,的確加深了讀者對劉焦夫婦愛情堅貞的認(rèn)識,也加強(qiáng)了閱讀這篇作品時渾然一體的感覺。此外,蘭芝別仲卿時對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擔(dān)憂,焦母東家美女的引誘,也在詩中有暗伏、有照應(yīng),顯示了結(jié)構(gòu)上的精細(xì)和詩思的縝密。

    《孔雀東南飛》細(xì)針密線的結(jié)構(gòu)特色,得力于繁簡得當(dāng)?shù)募舨?。劉蘭芝、焦仲卿的故事,頭緒紛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會散漫無所所歸統(tǒng)。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道: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家勢,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采菽堂古詩選》看法更深入:兩家聞二人之死,倉皇悲慟、各懷悔恨,必有一番情事。然再寫則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勢緊峭,乃知通篇之縷縷無一閑語也。前此不寫兩家家勢,不重其家勢也。后此不寫兩家倉皇、不重其倉皇也。最無謂語而可以寫神者,謂之不閑;若不可少,而不關(guān)篇中意者,謂之閑。于此可悟裁剪法也。裁剪中最易引人誤入迷途的就是這些所謂若不可少卻不關(guān)篇意的材料。其實,一些表面看來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費筆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詩中兩家家勢、死后家人悲慟后悔等等。這里,關(guān)鍵是抓住篇中意對詩材加以選擇,組織,突出主要線索、主要情意。

    詩中對詳寫部份的處理是極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話別,蘭芝辭婆和太守迎親等,都是濃筆重彩的段落。這些段落在整個長詩中都是直接關(guān)系到劉焦愛情悲劇的關(guān)鍵內(nèi)容,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渲泄,對題意的顯示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這樣的濃筆重彩,在全詩自然、樸實、流暢的基本風(fēng)格中,起到了豐富色彩的作用,使整個描述的節(jié)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沈德潛的這段評語具有真知灼見:長篇詩若平平敘去,恐無色澤。中間須點染華縟,五色陸離,使讀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婦出門時妾有繡羅襦一段,太守?fù)袢蘸螅?SPAN lang="EN-US">‘青雀白鵠舫一段是也。

    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shù)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fù)復(fù),雜述十?dāng)?shù)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tài)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內(nèi)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fā)展的性格。詩中寫到蘭芝與仲卿死前,蘭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見蘭芝后回家與母親訣別,他倆這時的話語,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與處境。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曾作過這樣細(xì)致的分析:蘭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從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與妻,孰與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無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負(fù),女以死償,安得不以死?彼此時,母即悔而迎女,猶可兩俱無死也。然度母終不肯迎女,死終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異者,兒今冥冥四語明言之矣,今日風(fēng)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覺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為獨死?不過謂此怨懟之言,未必實耳。故漫以東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將改適,不言女亦欲死,蓋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則防我不得死故也。試想,蘭芝如果直說要死,這個弱女子勢必會遭到暴力的約束,被強(qiáng)迫成婚。而仲卿的情況自然與蘭芝不同,誠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于此可立見焦母的蠻橫: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見劉兄的勢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簡短對話,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點。詩中,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有助于形象的鮮明;精煉的抒情性穿插,增強(qiáng)了行文的情韻。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yán)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寫出了劉蘭芝離開焦家時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決心,嚴(yán)妝辭婆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打扮時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對焦仲卿的愛,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姑嫂關(guān)系不易相處,蘭芝與小姑關(guān)系融洽,正表現(xiàn)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對照。另外,辭焦母不落淚,而辭小姑落淚,也可見蘭芝的倔強(qiáng)。焦仲卿的形象刻劃也是如此,他送蘭芝到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表現(xiàn)了一片真情。聞知蘭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詩篇用馬悲渲染襯托他內(nèi)心的強(qiáng)烈痛苦。臨死前長嘆空房中轉(zhuǎn)頭向戶里,對母親還有所顧念,這里愈見他的誠正與善良。在整篇詩中,類似上述的動作刻劃還有一些,筆墨雖不多,卻極精粹。蘭芝死時,一無反顧,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仲卿死時,顧念老母,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這些不同的動作細(xì)節(jié),都切合各自的性格與處境。同樣是母親,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潑辣,劉母見蘭芝回家時驚異而大拊掌的溫和,對性格的描繪來說寥寥幾筆已極傳神。抒情性穿插較之動作刻劃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筆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嘆,增添了悲劇氣氛。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這畫龍點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們對焦、劉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訓(xùn)式的全詩結(jié)尾,也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充滿了作者的同情與期望。這些水到渠成、不著痕跡的抒情性穿插,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詩的感情色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詩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與思想的傾向性通過這種藝術(shù)方法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詩篇開頭,也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手法,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氣氛。最后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dá)旦。這既象征了劉焦夫婦不朽,又象征了他們永恒的悲憤與控告。由現(xiàn)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未來自由幸福必然到來的信念,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fā)展,閃現(xiàn)出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zhì)的飛躍。


    亚洲精品视频福利,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播放,亚洲欧美日韩颜射在线,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 97淫荡人妻无码视频

    <b id="9hhlv"><menuitem id="9hhlv"></menuitem></b>